贯彻新发展理念 把竹产业做成主产业——推进“三个重大” 实现高质量发展
咸宁是全国九大竹产区之一,竹资源占全省80%以上,全市现有楠竹183万亩。今年以来,咸宁把竹产业作为全市重大产业来抓,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咸安:贯彻共享发展理念 推动竹产业兴村富民
“楠竹之乡”咸安有竹林面积29.3万亩。近年来,咸安区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培育发展竹加工企业,通过构建利益连接机制,让3500多农户发展竹产业增收致富。
在咸安区大幕乡双垅村楠竹加工厂,经过切割、开片、蒸煮、烘干、打磨等工序,一根根楠竹变身成为竹条、竹签等初加工产品。一吨原竹从520元经过初加工以后可以卖到800多元。
咸安区双垅村竹加工厂负责人 马仁忠:竹子的附加值提高35%左右了,因为我这里还是初加工,后面产品做出来以后附加值相对来说要上升一点。
咸安区大幕乡双垅村拥有楠竹1.8万亩。村里引进浙江老板投资建设楠竹加工厂,2017年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消耗楠竹10000吨,既解决了村民销竹难的问题,还带动当地30多农户就业增收。
咸安区大幕乡双垅村村民 石慧艳:一年反正两三万块钱,再自己还种了地啊、种了田,还是可以的,还可以照顾小孩。
如今,双垅村办起了竹拉丝厂、竹炭厂等17家以楠竹为原料的村级加工厂。全村1200名常住村民中有320名从事楠竹加工,月平均收入达4500元。2020年双垅村村级集体经济达64万元。
咸安区驻双垅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 邹建新:今年我们主要是让双垅竹筷厂在下半年尽快投产,使我们双垅村竹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使这个双垅的竹产品能够走出咸安,带动我们整个大幕的竹产业发展。
赤壁:贯彻开放发展理念 政企合力推动竹企融入“双循环”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如何让咸宁的竹产品走出去,得到更多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赤壁的做法是积极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政府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骧腾科技(赤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智能家居产品、竹木产品、家具的竹加工企业,去年3月正式投产。今年,赤壁市林业局在该企业调研时发现,因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国家,企业迫切需要拿到对外贸易的“通行证”——FSC森林认证。
赤壁市林业局副局长 王朝华:这个FSC认证是对竹材料原产地的一个认证,这样对外销型企业来讲,通过这个认证的话,可以更加的受到国外市场的认可。
为此,赤壁市政府拿出专项经费,赤壁市林业局积极与相关认证机构对接,赤壁市首批14万亩竹林有望今年拿到FSC认证。与此同时,骧腾科技公司一方面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一方面在天猫、淘宝等平台建立线上平台,将部分外销产品转为内销,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骧腾科技(赤壁)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红平:我们去年主要是致力于外贸的打造,今年我们的内销已经达到30%左右,内销的势头也很猛。我们今年的产值预计要达到7000万往上走,我们打算明年最少要做到1个亿的产值。
通山: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竹子“呼吸”也能挣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山靠会“呼吸”的竹子,一边实现减碳减排,一边推动乡村振兴。2014年,全国首个竹子造林碳汇项目在通山落地。
在燕厦乡金坑村,这里建有竹碳汇林3000亩。2014年开始,当地村民李如寅被聘这片竹林的养护负责人。李如寅在山上除草、种竹子,守护着这片竹林,每年增加工资收入5万元。
通山县燕厦乡金坑村村民 李如寅:现在年收入翻番,七年挣了35万元。
据测算,金坑村竹林碳汇项目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数万个短期工作机会、50个长期工作机会。今年7月,全国碳市场开市,通俗地讲,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可以直接当做商品来进行买卖,这也意味着金坑村3000亩竹林碳汇项目未来可以通过上市交易获得直接的经济价值。
通山县燕厦乡宣传委员 沈靖:根据我们粗略估算,这个碳汇项目3000亩竹林,每年能够消化6500吨二氧化碳。按照一般的市场行情来说,50块钱左右一吨,每年产生的经济价值将达到30万。
通山县竹子碳汇项目超过40万亩,3万多农户可因此增收。随着碳市场运转的日趋成熟,通山“会呼吸”的竹子将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咸安、赤壁、通山等地发展竹产业的实践是咸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竹产业做大做强的一个缩影。今年,咸宁把竹产业作为全市重大产业来抓,通过编制竹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竹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加强竹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竹产业市场主体,推进技术攻关和应用等举措,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一定规模的竹加工企业32家、小微企业300多家。2020年,全市竹产业产值达62亿元。随着总投资54亿元的玖龙纸业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快速推进,咸宁打造百亿竹产业的美好愿景即将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