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民意聆听人,做问题终结者——咸宁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综述
日前,走进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一面绣着“不忘初心担使命,心系企业优服务”字样的锦旗让人眼前一亮。“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市公检中心多次主动上门为我们提供优质高效检验检测服务,我们赠送这面锦旗以表达感激之情!”咸宁华润城投燃气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在咸安区横沟桥镇李堡村兴旺养殖专业合作社,新进的一批鸡苗长势良好。“这都得益于咸宁农商行岔路口支行的大力支持。他们主动上门服务,为我提供100万元的贷款,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合作社负责人聂五红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助企发展,为民解忧。这是咸宁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生动写照。
去年5月以来,我市把开展实践活动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主抓手和密切党群关系、转变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动员全市党员干部身入心至下基层,当民意的聆听人、做问题的终结者,用情用力为群众解难、为企业纾困、为基层赋能,累计收集群众反映问题38135个,解决问题34543个,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咸宁高效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三下沉”等一批经验做法在全省推介,引起中央和省级媒体关注。
身入心至问民需
当天,孟祥伟深入通城县隽水镇和咸安区贺胜桥镇,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暨下沉接访活动。他强调,要切实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深入开展实践活动为契机和抓手,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心声,理清问题来龙去脉,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诉求。
市委领导示范带动,全市党员干部积极行动,下基层、到一线,与群众面对面“唠嗑”,身入心至问民需,当好民意的聆听人,这是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暖心画面。
在实践活动中,全市党员干部始终坚持系统谋、全员下、精准察,找准摸透群众所思所忧所盼,真正做到了全员下沉、全域覆盖。
对标对表务实抓。市委先后15次召开常委会会议、推进会、专题会、办公室全体会议,传达学习、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省委要求,聚焦阶段性重点任务,先后研究制定了“三个清单”指导意见、“19+9”市级重点实事项目清单、资源服务平台下沉实施方案、“共同缔造”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细化实化落实措施,始终确保实践活动不跑题、不跑偏、不走形、不走样。
不重不漏统筹下。全市合理安排党员干部下基层的区域,既防止条件好、问题少的地方扎堆下沉,又避免基础差、问题多的地方无人问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第一时间下沉村湾小组、工厂车间,带头包保化解矛盾最突出的信访积案。全市3.2万名党员干部及时跟进,结合“走遍咸宁”活动、“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带着政策、资源、感情下沉走访11.8万人次。崇阳县在农村“湾子夜话”基础上,增加社区“星空夜话”、企业“政企夜话”和服务农村困难群众的“农家夜话”,动员全县党员干部深入村湾屋场、社区街巷、工厂车间、农家庭院,利用群众晚上茶余饭后的时间,倾听群众心声,实现走访群众、企业全覆盖。
深察细访精准找。全市党员干部变过去“干部讲、群众听”为“大家讲、共同议”,通过“村湾夜话”“屋场会”“圆桌会”等形式,分层次、多样化深入群众、企业,拉家常、问需求、话发展,原汁原味收集问题38135个,建立问题清单12691个、任务清单5852个,形成效果清单12691个,列入清单事项已全部办结销号到位。
用情用力解民忧
“很久没下雨,绿化树、草皮都快干死了,能否安排洒水车来救救急?”贺胜桥镇万秀村村民李方斌在微信群里给自己所在片区的“红色管家”留言,并很快得到了“群主”镇党委书记沈中的回应。
“红色管家”是贺胜桥镇动员起来为群众跑腿办事的219名党员干部共同的名字。他们分别以“群主”身份建立微信群,义务走村入户拜访全镇3525户群众,及时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房前屋后事”。“群众遇到困难知道找谁,这就是设立‘红色管家’的目的。”沈中说,“要让我们党员干部在田间地头当好服务员,实实在在解民忧。”
实践活动中,全市党员干部坚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按照“一般问题及时办、复杂问题合力办、深层次问题统筹办、个性化问题针对办”的原则,做问题的终结者,真正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截至目前,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问题34543个。
办实事,为群众解难。聚焦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由市政府牵头,市级领导分别领办,统筹推进“19+9”重点实事项目,扎实办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先后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5766户、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500户,新建城市机动车公共停车泊位5330个,新建公办幼儿园8所、新增学位2110个,所有行政村卫生室基本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医生”动态覆盖,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72个,农村饮水提标升级工程改善农村供水人口8.8万人,新改建农村公路774公里、实施公路危旧桥梁改造186座,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出温度力度。
出实招,为企业纾困。积极应对经济下行态势,全力助企纾困,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制定实施121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建立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机制;每季度定期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面对面收集企业诉求和问题,共商解决办法;深入开展“遍访企业解难题”活动,市直4997名党员干部按照部门职责分别联系服务27851户市场主体,精准摸排企业经营情况,上门宣传和帮助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推动困难及时发现、问题闭环解决。全市党员干部先后走访企业27490家,梳理反映问题3913个,解决问题2534个。2022年,全市实有市场主体达到34.22万户,同比增长17.28%,规上企业突破1000家,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
谋实策,为基层赋能。大力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三下沉”,按照“试点先行、市县一体、全面铺开”的思路,着力做好便民服务事项“加减合”文章,以服务下沉带动资源平台下沉,以资源平台下沉为服务下沉提供支撑。全市累计下放便民服务事项669项;129个高频事项实现“掌上办”,12个省定高频服务事项全部下沉到位;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累计为群众办理下沉服务15万余件,市县两级“市民之家”办理业务人流量同比减少近30%,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事情就近办。
建章立制保长效
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通山县着力破除“共同缔造”推进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充分征集群众意见基础上,对2017年出台的“村级权责清单”进行修订、拓展、完善,形成村级权责清单2.0版,更好赋权于民、赋能于民、赋责于民,以此激发群众参与共同缔造的积极性。
据了解,通山县拓展完善村级权责清单,作为我市实践活动的制度性成果被全省推介。
开展实践活动不能搞“一阵风”,必须实现常态化、长效化惠民生、暖民心。为此,我市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固化实践活动成果,形成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建强组织,实现联系群众制度化。深化党建“根须工程”,在城乡建立“村(社区)党组织—村湾(小区)党支部—村组(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基层组织体系,城区同步推行“小区党支部+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的“红色物业”全覆盖,乡村同步组建“村湾理事会+监督委员会+志愿者服务队”的自治组织,推动2891个村湾(小区)党支部、16357个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36万户居民群众,形成了“党建引领+群众自治”的基层治理体系。
搭建平台,推动服务群众常态化。鼓励各地创新服务平台载体,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全市建成7所“零工驿站”,每日发布用工信息,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大大提高灵活就业人员“找工作”的效率。通山、赤壁、通城利用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小区党支部阵地以及爱心驿站等,建立“红色驿站”,累计服务群众10000多人次。咸安区按照“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推出“亮灯行动”“帮帮邻”等志愿服务活动,义务为群众跑腿办事,累计兑现群众“微心愿”8044个。
创新方法,实现发动群众长效化。以扎实开展“共同缔造”试点工作为抓手,着力破除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体制机制障碍,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原有组织架构上,专门增设共同缔造工作组,统筹推进全市“共同缔造”试点工作;通城县研究出台了村(社区)级项目建设“以奖代补”工作方案,统筹整合资金5000万元,重点打造12个“以奖代补”试点;通山县修订拓展村级小微权责清单,对小微工程项目建设实行精简审批流程、提高标的限额、放宽施工资质等措施,推动群众参与共建500余个小微项目;通城县建立订单联结、劳务联结、股份联结、租赁联结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近9万农户走上“共富路”。